岁月画在墙上 记忆留给未来
发布时间:2023-12-12 栏目:小九体育
       

    

  红砖琉璃瓦、斑斓水彩画……从广州市海珠区怡乐路转入怡乐社区有一条“羊肠小巷”,目光所及,别有一番景致——“老友记学堂”“功夫习练班”“慈善书院”……分布其中,男女老少皆可寻找自我的兴趣所在。

  岁月画在墙上,记忆留给未来。这个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、曾有“岭南大学教师村”之称的老社区,经岁月淘洗后又焕发青春。如今,多家公益机构进驻这个社区。他们发挥各自优势,联动党政机团单位、爱心企业,以“绣花针”功夫由外及内,凭借社区创新理念,历时多年“绣”出一幅景美、人和的诗意社区图。

  认真观察,你会发现怡乐社区的建筑风格迥异。“这里有几栋别墅,是民国时期岭南大学的教师们自建的。”民办非企业单位“807创新空间”(以下简称“807”)创办人、理事长贾蔚告诉新快报记者,上世纪20年代起,因为大学老师在此建房,怡乐社区被誉为“岭南大学教师村”。但随时代变迁,社区年龄渐长,活力不复,那些隐匿在小巷里的红砖绿瓦渐渐淡出世人视线。

  “有丰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怡乐社区,应该重整旗鼓。”贾蔚介绍,2017年,她带着团队走进怡乐社区,开始“绘制”自己的公益蓝图。最初,以“推动社会创新和跨界合作”为实践理念的“807”想在此打造一个公益人的公共空间,孵化创新机构和项目。但当叩开街坊的家门细心走访时,她和小组成员发现,居民似乎有很多“并不过分”却 “非常纷杂”的细微小事急需解决。“比如社区卫生差,墙面甚至大门上都有被人悄悄贴上去的‘牛皮癣’;又比如绿化建设跟不上,犄角旮旯里荒草长得比人高……”

  在前期调研中,贾蔚深感怡乐社区“老态龙钟”。“不仅楼房和街道老旧,社区居民们也多数是长者,还有不少是独居长者。”她回忆说,有一位长者就住在路边,因子女不在身边,长期独居,渐渐地,她从“健谈”变为“寡言”,再到“缄默”,近些年几乎不与外界联系,隔几天出门买一次菜也是独来独往。“这位阿姨从来就没给我们开过门,有限的几次交流都是隔着窗进行”。

  贾蔚和小组成员一致认为,与“推动社会创新和跨界合作”相比,改善老旧社区的人际关系,让占比高达六成以上的长者走出家门重温人情、重拾活力,才是改变怡乐社区的关键。

  不想远行?那就举办健康讲座或社区义卖。不够高端?那就开设“老友记学堂”,大家一起品鉴名著,在畅所欲言中建立和加固“老友”情谊……针对社区内的特需儿童,“807”定期开设绘画班,请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用画笔“讲述”,随着小画家们逐渐成长,绘画班从课堂走向被居民们“嫌弃”的角落:为垃圾站美化、为怡乐社区花园进行墙绘……这些常常被“投诉”的角落逐渐被小画家们的奇思妙想美化,美好无瑕的童心打动了很多人。“大人们也被带动起来拔草栽花,一起为改变社区环境而努力。”贾蔚笑着说,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居民慢慢的变多,“怡乐社区有了活力,社区居民的融合在不经意间完成。”

  “张姐,去学咏春咯!”阳光明媚的清晨,明姨走过小巷,招呼老姐妹一道前往小广场舒展筋骨;“都摆好了,怎么还不见你过来?”上午10时,在书法屋张罗好笔墨纸砚,徐伯笑着给老友发语音,让他“抓紧过来”;正午,“小禾的家”里香气满溢,鹤发童颜的老人们鱼贯而入,端起饭碗边吃边聊——这些是社区生活中常见的画面。

  不设门槛又紧贴社区居民生活的一系列公益活动,不仅深受怡乐“原住民”的喜爱,也吸引了大批居住在此地的外来务工人员。

  “这里有不少年轻人租房住,他们对社区的公益活动从无视到围观,再到热情参加,这让我们深感欣慰。”“807”传播官周慧懿告诉新快报记者,美好的活动体验使新广州人逐渐融入社区。在得知不少随迁儿童也想加入绘画班后,“807”团队马上增开社区美术兴趣工作坊,邀请他们一起来感受色彩的魅力。“周末,妈妈们也会跟来学画画。一来二往和我们熟络了,她们还提出要做志愿者服务社区”。

  于是,在“老友记”的爱心厨房里,有了慢慢的变多的志愿者厨师,“这些菜出自美女厨房。”老人们笑着介绍,“厨艺了得!每一餐都变着花样。”

  其实,“807”一直注重培养居民成为“社区骨干”,并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的实操实练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。“我们的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,不仅年轻人,很多老人家也积极加入。”周慧懿看向正在吃饭的一位银发长者,笑着说:“这位阿伯是社区老人的‘老班长’,也是‘老友记学堂’的资深学员。别看老人家已经是90多岁高龄,他可是老人们的‘主心骨’,‘老班长’一招呼,老人家个个热烈响应。”

  “我们的家园越变越漂亮,公益机构功不可没,能发挥余热,我好开心!”“老班长”思维敏捷,他朗声告诉新快报记者,一个生机勃发的美好社区,与老年居民的生命、生活品质息息相关。“以前我不爱出门,现在不想错过一场活动,路走多了,说话多了,反而觉得更精神”。

  怡乐社区与生俱来的典雅魅力,以及公益机构进驻后激发出的强大活力,很快吸引了旨在发起社区创新行动的公益伙伴。2019年开始,广东省千禾基金会(以下简称千合基金)、广州公益慈善书院(以下简称慈善书院)等机构也陆续进驻。周慧懿告诉新快报记者,三家主打“社区创新行动”的公益机构目标一致,但各有所长。其中,作为国内第一家以支持社区公益推动社区发展的基金会,千禾基金立志于成为“百年社区基金会”,希望把“小而美”的社区公益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;慈善书院则侧重公益慈善文化传播、公益慈善人才培训及链接专家资源,为社区公益慈善组织提供“智力”支持。

  人多力量大。过去4年,怡乐社区的公益“三剑客”精诚合作共享资源,不仅把公益活动搞得风生水起,还在这里种下一颗慈善的“种子”,与社区居民共同见证它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,并穿越四季生生不息。

  来自社区,又服务社区的志愿者并非只有妇女和老人,从事油画创作的社区达人阿斌此前很少参加活动,但在怡乐社区开展社区营造工作坊后,亦欣然加入其中。

  新快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,2023年5月,“807”联合中山大学、华南农业大学、广州美术学院,开展社区营造工作坊活动。“这是一次社区继续‘美颜’行动,我们大家都希望借助园林、美术专业的学生,为老社区提供更科学、更环保的改造方案。”贾蔚说,参与庭院环境提升的24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学生,以居民的视角和感受走入社区,通过持续两周的观察和访谈,了解了社区生活及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,随即制订了休憩座椅投放计划、怡乐茶厅计划、垃圾点环境营造计划、社区流浪猫的TNR行动等四项设计方案。

  广州美院17名学生并不急于创作,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进入怡乐社区找“画板”。“我们要根据社区的真实的情况做出绘画设计,无论墙绘、门绘,都希望做到极致,令每一名居民满意。”一名眉眼弯弯的女生坦言,第一次走进社区,内心十分忐忑。“我有‘社恐’症,但出人意料的是,为我开门的每一位老人都非常和善。”

  阿斌通过母亲之口,了解到“社区营造工作坊”活动。钟爱绘画的他手痒心痒。“从没试过离开画布画画,所以我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队伍,为社区做点看得着、摸得到的好事。”他说。

  新快报记者在小巷中看到阿斌的其中一幅作品——两扇铁门,右侧祥云之上坐着“团团”,红衣双髻,笑容可掬;在她旁边,白领绿衣的“和和”同样一脸喜气。

  好姨钟爱日历,对她来说,这寓意着万事顺遂、出入平安;琴姨喜欢宠物,她认为猫咪是人类的好朋友,能够给人类带来快乐和陪伴;50多岁的 “牡丹”大哥要一幅明艳的牡丹图,他觉得出入得见中意的花卉,心情会更加愉悦……没问题,一一安排!

  与门绘交相呼应的墙绘,每一幅都别具匠心:石墩嘛,不单单是一种隔断,更是一片海绵宝宝的世界;垃圾桶贴上卡通图片,让它多几分俏皮与可爱,可以激发街坊们维护周边卫生的意识。周慧懿说,这种正面的情感连接,能够促使居民更积极地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行动。“807”的目标,是打造“每个居民都是艺术家、每个居民都是园艺师、每个居民都是文化保育者、每个居民都是……”的社区公共空间。

  “园林组”的设计也在同步推进落地。同学们选取居民休憩需求大、具有吸引聚集力的公共场所,通过清洁场地、添加长椅、放置遮荫植物等方式,给社区居民打造多个小憩空间;装载着凉茶的三轮车成为社区的“流动客厅”,为沿途居民免费派凉茶;流浪小猫虽然可爱,但仍要通过诱捕、绝育、放归的正确方式科学控制它们的数量……

  “园林组”学生帮喜欢园艺的居民搭建花棚,看到柠檬已经挂果,这位阿姨非常开心。

  11月初,历时半年的营造工作告一段落,怡乐社区的“大变装”让街坊们欣喜不已。“谢谢你们的付出!社区变得这么美,我们好开心!”在怡乐社区文化艺术生活馆揭幕仪式上,阿斌的母亲连声道谢。“老班长”也即兴分享,没有一点准备的他侃侃畅谈,用了十多分钟讲述老人们的欢欣。

  “绘画组”领队、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晓静对怡乐社区的营造感慨良多。她说:“这里有公益基础,绝大多数街坊很欢迎学生们提供服务,但也有很难沟通的老人。我常常在想,这一些孩子(学生)究竟有什么魔力,能够拆除藩篱走入老人家的心?”

  对此,公益慈善书院的社工赖燕琼给出答案:“真诚是法宝,一切行动都要站在老人的角度为他们考虑。”她提起那位住在路边独居独行,几年都与公益机构隔窗对话的阿姨,“阿姨门口本来有两个石墩,但她不想被人打扰,在上边放了很多杂物,还缠上铁丝。”

  绘画组同学碰过钉子,但毫不气馁。他们发现老人家的门没有把手,很容易打滑摔倒,马上量好尺寸装上去。知道阿姨喜欢荷花,赶紧将设计好的门绘图案拿给她看……渐渐地,阿姨打开大门,竟与孩子们倾心交谈。在同学们为她画画的时候,老人悄悄找来工具,自己动手拆了铁丝搬走杂物。

  付出与获得何尝不是双向?广州美院大三女生吴冰说,在怡乐社区的实践中,自己不仅提升了专业水平,更体会到人间真情。“我亲眼看到老人们携手一生的真情,他们的默契和相互关照,是我向往的坚贞爱情”。

  吴冰告诉新快报记者,虽然时间流逝,一些画作仍会和老人们的思绪一起留在怡乐社区。“很多年以后,人们会通过这一些绘画看到,曾经有一位老人养过猫咪,有一位老人喜欢牡丹,还有一位老人会打咏春拳……能把岁月画在墙上,能用画笔把记忆留给未来,我们很荣幸。”